Grokipedia 88 萬文章上線!馬斯克:AI 擁有最終主導權

伊隆·馬斯克正式推出開源人工智慧線上百科全書 Grokipedia,定位為維基百科的替代方案。馬斯克透過 X 表示,Grokipedia「是完全開源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它做任何事情」,目標是「真相、全部真相、只有真相」。截至撰文時,該網站已擁有超過 88.5 萬篇文章。

Grok AI 擁有最終編輯權,顛覆維基百科模式

馬斯克上線 Grokipedia

(來源:Grokipedia)

就 Grokipedia 而言,X 的 Grok AI 似乎在口述和審核平台上的內容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而維基百科則依賴編輯志工和自動化工具的結合。這是兩種百科全書模式的根本性差異。維基百科採用的是「群眾智慧」模式,任何人都可以編輯條目,透過社群討論和管理員仲裁來達成共識。這種模式在過去 20 多年中證明了其有效性,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維基百科的編輯戰(edit war)是常見現象。當不同觀點的編輯者在同一條目上反覆修改時,往往需要管理員介入或鎖定條目。這種爭議在政治、歷史、宗教等敏感話題上尤為嚴重。此外,維基百科的編輯者群體存在人口統計偏差,大多數活躍編輯者是西方國家的男性,這可能導致內容呈現出特定的文化和政治視角。

Grokipedia 的 AI 主導模式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馬斯克週一解釋說,用戶將能夠在 Grokipedia 上添加或要求更改內容,最終決定權由人工智慧做出。馬斯克在 X 上寫道:「Grok 使用大量計算資源產生了大約 100 萬篇文章。你可以要求 Grok 添加/修改/刪除文章,它會執行操作,或者告訴你不要執行操作以及原因。」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效率和一致性。AI 可以在數秒內處理修改請求,不存在人為的編輯戰或權力鬥爭。AI 的判斷標準可以被明確定義和公開審計,避免了人類編輯的主觀性和不透明性。此外,AI 可以同時處理數百萬篇文章,確保全局的一致性和邏輯連貫。

然而,這種模式也引發嚴重擔憂。將最終決定權交給 AI 意味著,馬斯克和 X 團隊對 Grok AI 的訓練和調整將直接影響 Grokipedia 的內容傾向。如果 Grok AI 被訓練為偏向某種政治立場或壓制特定觀點,用戶將無力反抗。這種中心化的控制權實際上比維基百科的社群治理更加集中。

Grokipedia vs 維基百科的模式對比

內容創建:Grokipedia 由 AI 自動生成 vs 維基百科由人類編輯撰寫

編輯權限:Grokipedia AI 擁有最終決定權 vs 維基百科社群共識決定

文章數量:Grokipedia 88.5 萬(數月)vs 維基百科 6000 萬+(20+ 年)

政治立場:Grokipedia 自稱中立批評左傾 vs 維基百科自稱中立被批左傾

開源狀態:Grokipedia 完全開源 vs 維基百科內容開源軟體開源

弗洛伊德條目差異揭露立場分歧

Grokipedia

(來源:Grokipedia)

一位 X 用戶已經注意到有關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文章之間的差異,喬治·弗洛伊德是一名非裔美國人,在明尼蘇達州一名警察的逮捕過程中被殺害。該用戶注意到,Grokipedia 文章的第一段強調了弗洛伊德的長期犯罪記錄,而維基百科文章則強調他是被一名「白人」警察殺害的。

這個對比清晰展示了兩個平台的敘事差異。維基百科的版本將種族因素置於前景,強調這是一個白人警察對黑人公民的暴力事件,這種框架與「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敘事一致。Grokipedia 的版本則選擇優先提及弗洛伊德的犯罪記錄,這種框架可能被解讀為試圖暗示受害者本身有問題,弱化了警察暴力的嚴重性。

這種選擇並非中立的。在新聞寫作和歷史記錄中,何種資訊出現在開頭段落是關鍵的框架設定。讀者往往會被最先看到的資訊所影響,形成初步印象。Grokipedia 選擇強調犯罪記錄而非種族因素,反映了其在這個敏感議題上的立場傾向。

馬斯克曾多次批評維基百科,聲稱在政治和文化上偏向左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Grokipedia 關於「維基百科」的文章中沒有提到馬斯克的直接批評,但它確實強調了表明該平台具有左翼偏見的研究。文章寫道:「分析文章語言和語氣的研究揭示了中立性的偏差,與左傾的政治人物和話題相比,右傾的政治人物和話題更頻繁地被負面描述,這表明這些政策並不能完全緩解由編輯人口統計和來源選擇引起的意識形態偏差。」

維基百科反擊,指控 Grokipedia 極右傾

同時,維基百科關於 Grokipedia 的文章引用了批評者的擔憂,即 Grokipedia 有可能傾向於伊隆馬斯克的「極右翼」觀點。「批評者們重點指出了那些宣揚極右翼觀點或支持馬斯克觀點的條目。NBC 新聞指出,Grokipedia 中關於馬斯克的條目並沒有提到他在 2025 年 1 月做出的手勢,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納粹敬禮,而維基百科的條目卻提到了,」維基百科中關於 Grokipedia 的文章寫道。

這種互相指控揭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誰來定義「真相」?馬斯克聲稱 Grokipedia 追求「真相、全部真相、只有真相」,但批評者認為這只是馬斯克版本的真相。維基百科聲稱其編輯政策確保中立性,但批評者認為編輯者的人口統計偏差導致了左傾。

關於馬斯克「納粹敬禮」手勢的爭議是個典型案例。這個手勢在 2025 年 1 月引發了廣泛爭議,部分人認為是無意的揮手動作,部分人認為是故意的納粹敬禮。Grokipedia 選擇不提及這個爭議,可能被解讀為保護馬斯克的形象。維基百科選擇記錄這個爭議,可能被解讀為放大負面資訊。無論哪種選擇,都反映了編輯立場。

從認識論角度看,絕對中立的百科全書可能根本不存在。任何資訊的選擇、組織和呈現都涉及價值判斷。何種事實被認為重要?何種來源被認為可靠?何種表述方式被認為恰當?這些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答案。Grokipedia 和維基百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一種是 AI 主導的中心化決策,一種是社群驅動的分散化協商。

開源承諾與實際控制權的矛盾

馬斯克強調 Grokipedia「是完全開源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它做任何事情」。這個承諾極具吸引力,因為它暗示了去中心化和社群所有權。然而,開源的定義需要仔細審視。Grokipedia 的代碼和文章內容是開源的,但 Grok AI 的訓練數據、模型權重和決策邏輯可能仍然是閉源的。

如果 Grok AI 本身不開源,那麼 Grokipedia 的開源只是表面的。用戶可以複製文章內容和網站代碼,但無法複製 AI 的判斷能力。這意味著馬斯克和 X 團隊仍然掌握著實質性的控制權。如果他們修改 Grok AI 的訓練或調整其決策規則,Grokipedia 的內容傾向將隨之改變,而外部社群無力干預。

該服務已被推遲幾天,因為馬斯克暫停了發布以「清除 Grokipedia 上的宣傳」。據報道,它在啟動後暫時崩潰,但很快又恢復了在線。這些早期的技術問題顯示 Grokipedia 仍處於測試階段,系統穩定性和內容質量都需要時間驗證。

在撰寫本文時,該網站功能齊全,迄今已擁有超過 88.5 萬篇文章。這個數字在短時間內是驚人的。維基百科英文版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擁有約 600 萬篇文章。Grokipedia 在數月內達到 88.5 萬,顯示 AI 自動生成內容的強大能力。然而,數量不等於質量。維基百科的文章經過社群多年的編輯和改進,引用來源通常非常詳盡。Grokipedia 的文章是否達到同等的學術嚴謹性,仍需觀察。

從長遠來看,Grokipedia 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信任問題。維基百科經過 20 多年的運營,已經建立了相對可信的品牌。雖然存在偏見爭議,但大多數學術機構和媒體仍然將其視為可靠的參考來源。Grokipedia 需要證明其內容的可靠性和中立性,才能獲得類似的地位。如果它被廣泛認為是「馬斯克的宣傳工具」,將難以在學術和專業領域獲得認可。

馬斯克補充道:「我們永遠不會完美,但我們仍將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種謙虛的表態顯示他意識到這項事業的挑戰。建立一個真正中立、準確、全面的百科全書是極其困難的任務,需要持續的努力和社群的信任。Grokipedia 能否成功,將取決於其在實際運營中能否兌現「真相」的承諾,還是淪為另一個政治鬥爭的戰場。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