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產業長期受到智能合約漏洞影響,2024 年累計損失高達 5 億美元,突顯問題的嚴峻性。這項持續性威脅,彰顯了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及區塊鏈應用領域強化安全措施的急迫性。與以往數年相比,相關損失明顯攀升:
| 年份 | 因智能合約漏洞造成的損失 |
|---|---|
| 2022 | 3.2 億美元 |
| 2023 | 4.5 億美元 |
| 2024 | 5 億美元 |
這些數據顯示針對智能合約的攻擊日益嚴重。2024 年,Bedrock DAO 因治理合約漏洞遭到重大攻擊,單一事件即造成 6,000 萬美元損失,嚴重動搖投資人對該項目及整體 DeFi 生態的信心。為因應這些挑戰,產業正積極推行更嚴謹的審計流程、形式化驗證技術及故障保護機制。同時,Bedrock 等專案亦加強開發者教育,協助撰寫更安全的智能合約,進一步降低潛在風險。
加密貨幣用戶面臨愈加複雜的網路釣魚與社會工程攻擊,攻擊手法結合人性弱點及技術缺陷。網路犯罪分子仿造釣魚網站與行動應用程式,誘使用戶輸入私鑰或登入憑證,竊取資產。社會工程手法也日益精進,攻擊者假冒客服或交易所員工,引誘受害者洩漏敏感資料或轉移資金。
這類攻擊的數量增加,與加密貨幣市場總市值擴大密不可分。例如:
| 年份 | 全球加密貨幣市值 | 回報的釣魚攻擊次數 |
|---|---|---|
| 2020 | 7,580 億美元 | 1,200 |
| 2021 | 2.3 兆美元 | 3,900 |
| 2022 | 1.1 兆美元 | 6,800 |
數據反映,市場規模擴大帶動相關威脅同步升高。為此,交易所與錢包服務商強化安全措施,包括多重驗證、硬體安全金鑰,以及 AI 驅動的詐騙偵測系統。然而,用戶教育依然是防護關鍵,因即使擁有最先進的技術防線,仍有可能因人為疏忽或社會工程攻擊而蒙受損失。
近年來,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安全漏洞及內部威脅持續升溫。針對這些平台的駭客攻擊愈加頻繁且損失金額龐大,動輒數千萬美元。例如,2025 年某國際領先交易所單次被盜超過 2 億美元,顯示風險持續存在。內部威脅同樣不容忽視,具高權限的員工有機會操控系統或挪用用戶資金。2024 年就有高階主管挪用 5,000 萬美元用戶資金的案例。
| 年份 | 重大駭客事件數量 | 損失總額 |
|---|---|---|
| 2023 | 12 | 8.5 億美元 |
| 2024 | 18 | 12 億美元 |
| 2025 | 22 | 18 億美元 |
風險上升促使監管趨嚴並推動更高資安標準。各大交易所積極強化網路安全、冷錢包、多重簽章錢包等設施,部分平台更導入 AI 監控系統以偵測異常行為及內部威脅。儘管如此,相關風險依然不容輕忽,促使產業持續優化安全規範,並推進去中心化解決方案的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