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Network 在法律環境極為複雜的情況下營運,尤其是在中國,監管挑戰格外明顯。雖然該項目尚未遭到明文禁止,但受限於中國嚴格的加密貨幣政策,Pi Network 實際上處於監管灰色地帶。中國政府擔憂 Pi Network 以加密挖礦名義,可能濫用用戶資料。這項疑慮與當前社會對資料隱私的普遍重視相符。有報導指出,Pi Network 將 KYC 資料儲存於中心化伺服器,而非存放在用戶自主管理的錢包中。
| 方面 | Pi Network 的現況 |
|---|---|
| 中國法律地位 | 監管灰色地帶 |
| 資料儲存 | 中心化伺服器 |
| KYC 資料 | 未存於用戶自主錢包 |
Pi Network 的組織結構同樣引發監管疑慮。該項目參與者超過 30 人,組織分為三級,根據中國相關法規,其模式有被認定為傳銷的風險,屬於刑事犯罪。此外,主網驗證節點高度中心化,由核心團隊掌控,與宣稱的去中心化理念不符,也使項目面臨更多法律風險。
這些法律風險並非僅限於中國。隨著 Pi Network 全球擴張,在其他司法管轄區亦可能遭遇類似監管難題,尤其涉及資料隱私及營運模式。項目是否能有效因應這些複雜監管挑戰,將直接影響其長期發展與用戶信任。
智能合約漏洞及網路攻擊已成為區塊鏈生態的重要安全問題。這些風險不僅可能造成巨額經濟損失,還會動搖用戶對去中心化體系的信心。例如,可重入攻擊會利用智能合約程式碼缺陷,讓外部合約於狀態更新前多次呼叫相關函數,藉此非法取得資金或更改合約執行順序。
針對 DeFi 協議及智能合約的網路攻擊同樣風險極高。駭客可能利用閃電貸漏洞、操控加密貨幣價格,或利用系統架構其他薄弱環節發動攻擊。歷史案例如 2018 年 Bancor Network 事件,駭客透過智能合約漏洞竊取了價值 1250 萬美元的以太坊及 100 萬美元代幣,凸顯此類安全威脅的嚴重性。
為防範上述風險,安全專家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 安全措施 | 詳細說明 |
|---|---|
| 安全稽核 | 由資深稽核團隊進行全面程式碼審查 |
| 自動化工具 | 部署漏洞偵測軟體 |
| 最佳實務 | 嚴格遵循安全編碼規範 |
| 定期更新 | 持續監控並即時修補漏洞 |
落實上述策略後,開發團隊能顯著提升智能合約及區塊鏈網路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有效保護用戶資產並維護去中心化系統的公信力。
Pi Network 的中心化管理與強制 KYC 流程引發用戶及業界專家高度隱私疑慮。核心團隊掌控高達 83% 的代幣供應量,與項目所宣稱的去中心化理念形成強烈落差。極度集中的權力結構對用戶資料及資金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強制 KYC 更加劇隱私風險。用戶為提領挖礦獲得的 Pi 代幣,須提交政府證件、人臉辨識、姓名、地址、手機號碼等敏感資訊。大規模資料收集及集中儲存,顯著提高資料外洩與非法存取風險。
| 收集的 KYC 資料 | 主要隱私風險 |
|---|---|
| 政府證件 | 身分盜用 |
| 人臉辨識 | 生物資訊遭濫用 |
| 個人資訊 | 資料外洩風險 |
近期報導顯示,這些疑慮正在加劇。例如,2021 年越南用戶疑似資料外洩事件(官方否認),突顯中心化資料儲存的脆弱性。此外,項目新政策要求用戶同意身分資料可由包括 ChatGPT 在內的 AI 系統處理,使資料隱私挑戰進一步升級。
上述隱私風險使外界對 Pi Network 的治理模式及其與區塊鏈去中心化、用戶自主原則的契合度產生更多質疑。
截至 2025 年,Pi 代幣已具市場價值,並可在部分平台交易,價格反映其生態擴展及實際應用。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3 日,1 枚 Pi 代幣價格為 0.202546 美元,過去 24 小時下跌 0.27%。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3 日,1000 枚 PI 約合 243.35 美元,實際金額以當日市場匯率為準。
可以,Pi 代幣已於交易所上架。完成 KYC 並將代幣遷移至主網的用戶現可交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