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聯準會政策成為加密貨幣市場波動的主要推手。聯準會在前瞻性指引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聲明中的立場,直接影響比特幣及其他主流幣的價格。2025 年 9 月的降息就是明顯例證,該舉措立即引發市場劇烈波動。歷史數據顯示,寬鬆貨幣政策通常會激發風險偏好,促使投資人將資金導向如加密貨幣等高報酬資產。
下表呈現聯準會政策變動對各類資產產生的不同影響:
| 資產 | 聯準會政策變動影響 |
|---|---|
| 美元 | 直接衝擊 |
| 黃金 | 雙重利多 |
| 加密貨幣 | 拉鋸博弈 |
| 美股 | 拉鋸博弈 |
機構投資人越來越將加密貨幣視為宏觀敏感型資產,將聯準會訊號與傳統指標同步納入投資決策。比特幣 ETF 的大規模資金流入正反映這一轉變。2025 年 10 月數據顯示,全年淨流入已超過 466 億美元,貝萊德 IBIT 管理資產規模高達 510 億美元,顯示機構對聯準會政策下加密資產的興趣持續升溫。
3.1% 的通膨率對數位資產估值產生深遠影響,並顯著改變投資人行為及市場結構。在通膨環境下,投資人更傾向尋找替代性價值儲存方式以對沖資產縮水。加密貨幣作為通膨對沖工具的趨勢越發明顯。MEXC 2025 年上半年調查顯示,46% 全球加密用戶將數位資產視為通膨保護工具,較過去明顯提升。持續的價格壓力及法幣購買力下滑,是推動這種觀念轉變的關鍵。
下表比較通膨對數位資產估值的影響:
| 因素 | 傳統資產 | 數位資產 |
|---|---|---|
| 通膨影響 | 價值縮水 | 具備保值潛力 |
| 供給 | 通常增加 | 多為固定或通縮 |
| 投資人認知 | 高通膨下風險高 | 通膨對沖工具 |
隨著央行釋出降息預期,數位資產的吸引力可望進一步提升。比特幣與以太幣現貨 ETF 持續吸引資金流入,加上擴容和安全等技術創新,特別是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及 DeFi 協議的持續進化,使數位資產於通膨環境下更具吸引力。
傳統金融市場與加密貨幣的連動性日益增強,經濟波動期間尤其顯著。2020 年至 2025 年,傳統市場的波動對加密貨幣價格產生明顯外溢效應。這種雙向關聯在經濟危機時期尤其突出,彰顯數位資產正快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
下表比較兩大市場的表現及相關性:
| 市場指標 | 傳統市場 | 加密貨幣市場 |
|---|---|---|
| 波動外溢 | 高 | 中至高 |
| 危機應對 | 即時反應 | 快速反應 |
| 對其他領域影響 | 影響顯著 | 影響提升 |
2025 年的清算潮是一大典型案例。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宣布對中國進口加徵關稅後,僅 36 小時內加密貨幣市場未平倉合約驟減 190 億美元,突顯數位資產對宏觀經濟衝擊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高度敏感性。
研究亦發現,自 2020 年以來,比特幣與以太幣的報酬與股票、債券、外匯等市場壓力指標高度連動。這種相關性在高波動時期尤為明顯,顯示加密貨幣於市場動盪時愈加被視為風險資產。數據顯示,加密貨幣雖具獨特屬性,但仍難以擺脫影響傳統金融市場的宏觀經濟力量。